乐清概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乐清概况 > 民风习俗
文化娱乐
发表时间:2006-12-21 8:44:06    浏览量:3570次    作者:    来源:

  文化娱乐最热闹的场面莫过于正月迎灯和端午节龙舟竞渡."对口白"则是本县独创的对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对于这三种娱乐活动,这里都不再赘述.
                         第一节 做 戏

    旧时,凡庙宇祠堂大都建有戏台,据说仅白溪一乡就有二十四座,并定期举行演戏,即俗称"做戏".所谓定期,并非一年一度都无间断,其实有的村隔好几年才举行一次.没有戏台的,则临时搭"行台'.搭行台的木料,当时也有出租的所在.演出时间,大抵为有三天.经费或从宗族众产收入项下支出,或临时向村民募集.戏班(今称剧团),县西向温州延聘,县东或向台州延聘,都有京戏,南戏和所谓"的笃班"的绍兴戏.
    做戏开始前的几天,村民都邀约亲戚看,而开始之后,则又忙备办酒菜,以便招待客人.每日下午戏末落台,村民就去寻客吃饭,一片招呼和推谢的声音,非常热闹.倘若请不到客人,或者请到的太少,便觉得很不体面.人们常以"戏台下叫客"形容某些热情招呼的场面.
    当时的演出,按俗名可分为下列几种.
    龙灯戏  在元宵节演出,纳入迎灯项目之一,故名.如县东的下湾、蒲岐等地。
  洋山戏 在三四月渔民从“北洋”打洋山回来时演出,以庆祝平安、丰收,酬谢庙神。如县东的蒲歧、下湾和县西的黄华等到地。
  稻秆塘戏 民农为庆祝丰收,在晚禾收割完毕,叠好稻秆塘后演出,故名。大多在县东各地。
  完谱戏 各姓族在修谱完成时演出,表示庆祝。按修谱时间,每隔二十至三十举行一次。
  庙神寿诞 兹举县西长岐乡为例,可见一斑:
  (1)正月二五,岐头村朱氏宗祠演出,系壳民酬愿,并纪念祖先倪法师寿诞。
  (2)二月初八,长林村倪法师寿诞。
  (3)三月二三,沪屿宫演出,纪念庙神陈十四娘娘寿诞。
  (4)四月十八,南宅村南氏宗祠演出,纪念南氏南迁五世祖端八公寿诞。


                          第二节  打 拳

  旧时,不论农村或市镇,间或有人以拳术授徒,俗称“行教老师”,所授的都是南拳。授徒的场所或为祠堂、庙宇,或为住宅中堂,俗称“拳坛”。时间大抵在农闲晚上.而从师学习的人则称徒弟,他们都是农民或手工业工人中的青壮年.在文化娱乐设施贫乏的旧社会,他们往往以此锻练体魄并自娱.当然,也有出于学习自卫武艺的目的.这种人都是商人或手工业、手工艺工人,他们经常外出谋生,唯恐在人地生疏的异乡,遇到流氓或蛮不讲理的人时,因自己没有自卫能力而吃亏。另一种人则是为了报仇。但不管他们出于哪种目的,行教老师教育徒弟总是强调自卫,不能打人,所以传授也就侧重于防。
  行教老师也担风险,有时同行中有人挑衅,要同他“比武”,而他也不肯示弱,双方都想借此机会均等显示自己武艺的高强。这种比武,跟现在的运动会的拳击比赛不同,往往不考虑对方的安全。如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最好。否则,胜者趾高气扬,名噪一时,而败者一蹶不振,甚或身受重伤。鉴于这种情况,有的家长颇不赞成子弟学拳。
  旧时,有的地方做戏以打拳开始,尤其是五月十五县城隍庙演出,参加拳术表演的人很多,他们来自全县各地。县西的三山乡小港山村每年五月十八上午在当地杨府庙举行武术表演,历史悠久,可见群众对拳术颇感兴趣。
                          第三节  民 歌
 
  本县的民歌很多,可分为山歌、田歌、渔歌、牧歌、儿歌五种。现仅举山歌、田歌各一首为列。
  对鸟歌 《对鸟歌》属于山歌,流行于城关。其特点是以问答的方式进行对唱。
    问:嘎呣飞过青又青哎,嘎呣飞过打铜嗬,嘎呣飞过红夹绿哎,嘎呣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唇嗬?
    答:青翠飞过青又青哎,白鸽飞过打铜铃,雉鸟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丁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唇嗬!
    问:青翠为嘎呣事干飞过青又青哎,白鸽为嘎呣事干飞过打铜铃嗬,雉鸡为嘎呣事干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为嘎呣事干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嗬?
    答:青翠为做媒人飞过青又青哎,白鸽为做掌轿飞过打铜铃嗬,雉鸡为做新郎官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丁谜团做新娘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唇嗬!
    好难歌  《好难歌》似绝诗,四句,抻上平十灰韵。第一句都是“田诗好唱口难开,林檎好吃树难栽,白米饭好吃田难种,马鲛好吃网难抬(或“鱼汤鲜美网难抬)。”

【字体大小:
返回】【打印】【关闭
上一条信息:民间工艺品
下一条信息:市 日
浙江省乐清市侨商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07001556号 咏唐科技 全程设计策划